Friday, June 12, 2009

讀"來生不做中國人"有感 (fin)

雖說是fin,我還餘下兩章,不過看來都是差不多了。總結整本書,可以說是"北歐至上主義",同時不斷對中國文化加以嘲諷。在不少地方,鐘先生固然說得有理,但更多的時候,我發現鐘先生的見解持有雙重標準。主要的我便不說了,大家看我早兩篇的日記可知一二。其後的章節大多雷同,無謂多費唇舌去說明。我認同中國人的道德水平並未達到一個已發展國家的水準,但也沒到一無是處的地步。說中國人無惻隱之心,見利忘義云云,我相信不是中國人獨有的問題。

我想了想,覺得中國的道德,行為以至於文明發展的問題都可以說因漢代採用儒家去解釋。政治,宗教信仰,科學技術 這三種在現在來看可說是三個獨立而又對西方文明發展有深遠影響的系統。在西方,政治的權力是掌握於世人手中,即國王、貴族等,而天主教的教庭自成一國,隱有超於世外而又帶點麈世的味道,而科學更是由藝術起家,算是學術界吧。這三個系統分工合作,對社會的運作、安定,以及發展的作用不用我說也可知是巨大的。

中國最為不同的地方便是把這三個合而為一,這個三不像以儒家為核心的龐然大物,衍生出大量的習俗、風氣、甚至是統治者也以此而依歸連行政府。儒家學說起於孔子,原意是在於生倫理之念,行規矩之事,一言一行均有根有據,同時應效法古人大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個觀念在東周時期來看是非常合適的,對中止長期的戰爭,回復舊有建制有莫大作用。但秦國自公孫鞅變法後,改走實用路線,以自身實力來統一天下,這也是止戰之法,問題在於戰爭之後該以什麼為本,結果,問題出現了。秦,漢兩代,可以說是封建制度的開始,可悲的是,中國的文化經這兩朝後,已無文明古國之輝。秦朝的焚書坑儒,傳說對中國的文化造成重大打擊,不少學說因此事而失傳。但我大約看了一下事件,發現主要是皇帝對儒士以古非今,力主恢復舊制感到不滿,故打擊其他學說,而敢於指摘始皇不是的,都加以坑殺,以塞眾口。這事其實是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在專刮的年代,打壓敵對學說是很正常的事,西方不也有異教徒嗎﹖凡是跟教庭學說不符的,皆是異教論者,要處以火刑,這和秦始皇焚書坑儒,沒有什麼大的分別。不過秦始皇做得不好的是打壓不夠嚴重,沒有對儒家斬草除根,結果給予儒家死灰復燃的機會。至於漢朝,不用多說,只是獨尊儒術已經是千古罪人。

儒家最大的問題是守成有餘而進取不足。由於核心是要復舊制,所以一切以古人學說為首,定下了先人為大的原則。結果論語,詩經,大學等可以作為統治基準達數千年而不墮,更莫論新思維新作風。在大同時代,由於物資豐富,故對技術的要求不高,人民但求溫飽而不用為日後的事多加意見,結果造成對新發明不屑一顧。有趣的是,如果發明於文學有關,便可引起足夠的重視。這當然與文人當權有關,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四大發明有兩個是和紙張有關的。

我們再看看傳說中的科舉制度,一般人看到科舉制,便想起作文,吟詩作對等等行為,然後得出科舉於中國文明有害的結論,原因是科舉的題目重文筆輕實材,容易採用一些空有文采而無才學的人。事實上,科舉的原意並非如此,也有以實務為考題的"明經",不過一般不被重視罷了。在我看來,科舉的制度問題反而是在於要求統一性,單單以一種考試,是不能分辨人材的,試問一個有文筆,懂時事的人,你可以說出他的長處是在那一個方面嗎﹖可以看出,中國有選賢之心,卻不得其法,妄圖一試以竟全功,這在現代看來是不可能的。

(待續)

No comments:

 
_uacct = "UA-3101423-1"; urchinTracker();